项目申报
著名学者李怡教授到人文学院开展“文学研究的问题意识和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主题座谈
[2017-06-08 来源 人文学院 编辑: 文科建设处 浏览 次]

著名学者李怡教授于2017年5月26日10:00-12:00在人文学院X8210会议室开展了一场精彩生动的座谈。李怡讲授就“文学研究的问题意识和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的问题与人文学院段从学教授、黄曙光教授、吴德利副教授、余夏云副教授、梅红副教授、董首一老师以及众多博士硕士研究生进行对话与交流。

座谈由段从学教授主持。李怡教授一开始就直接指出文学研究的问题“应该从自己的人生体验中来”,这是最重要的问题。为了说明这一体悟,李怡教授结合自己的学术经历从两个方面来谈。首先是谈及王富仁教授对鲁迅“立人”思想的研究对他所产生的影响。王富仁教授提出的理解鲁迅的视角,把李教授人生中遮蔽了很久的问题一下挑开了,“看到了帷幕后的光亮”。因为学术研究变得不再遥远,而是“与生命发生了关联”。李怡教授谈及上学时听了王富仁教授的课后问了一个问题:所讲的人性与共产主义有什么关联,王富仁教授回答的是,两者之间并不冲突,马克思亦关心人的全面发展。王教授的回答把当时现代文学最关心的问题贯通了。王富仁教授对李怡教授的影响在于把对文学的理解引导到对人的指引上来,学术不再是负担,不是艰苦的事,而是“人生的自我实现的问题,成为了想做学问的人,学术就在我身边,与我的日常、生命发生关联”。

其次,李怡教授讲到学术如何找寻研究目标的问题,认为是“从知识中来,从人生中来”。为了说明这一问题,李教授简明扼要地为我们梳理了怎么通过这两个渠道形成现代文学学科发展的过程。从对“现代”、“近代”、“新”的词汇描述的追溯与探究,认为民国时期的现代文学研究是自发的状态;讲到了1949年后现代文学学科创立的过程以及80年代的学者带着自己的人生体验进入文学研究;谈及“20世纪中国文学史”提法的根本目的不是打通,而是要寻找文学自身的逻辑起点和运行规律。李怡教授强调他所倡导的“民国机制”,“‘民国’是作为一种方法”,它包含有史学界的成果,进入丰富的历史场景后,就把狭隘的革命史背景敞开了,就会发现问题。

李怡教授一直强调人生体验与知识要形成有机对话,如同“福尔摩斯探案一般”,会带来发现的乐趣。座谈会在众师生欢快而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地址: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犀安路999号菲律宾环球国际360犀浦校区综合楼  电话:66367413  
  Copyright © 菲律宾环球国际360 - 环球360在线注册.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