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申报
在国际视野下强调和凸显学术评价制度的“中国特色”
[2015-04-09 来源 中国高校社科网 编辑: 文科建设处 浏览 次]

    立足于中国国情、中国实践和中国文化,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迫切要求,是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人文社会科学的题中应有之义”(高翔,《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科学评价体系》,《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4月18日)。对此,学界已形成基本共识。

    学术评价制度不可能纯然“价值无涉”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是一个复杂的精神生产过程。与自然科学相比,人文社会科学从本质上来说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绝非只是一种单纯的知识体系。立足于本土伟大实践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接续并传承着中华民族优秀学术传统,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其无可推卸的时代责任和使命。社会科学与特定意识形态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任何一个学术流派的研究与思考,都必然处于阶级性和民族性的根本约束与观照之下。诚如有学者强调的,政治话语和学术话语是相容相通的,中间并没有隔着“万里长城”,不能非理性地将两者割裂、对立起来。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必须既要能反映时代发展的趋势,还要能满足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需要。试图摆脱意识形态的引领和观照,强调保有知识的纯然本色,片面追求所谓的“独立”和“自由”状态,这种犹如航行在“没有航标的海洋上”的所谓学术研究,终将迷失方向。

    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评价制度,不能只是“定标准”、“立规矩”,更要“树导向”。导向明确是我国社会科学评价体系一以贯之着力强调的主题。一个健全而成熟的学术评价体系,必须秉持鲜明而坚定的价值立场,在正确的舆论引领之下探求学术的本源和归宿问题。此前已有学者指出,要切实发挥好学术评价制度作为“风向标”、“助推器”的作用,在专业的学术评价和学术标准之外,把握和坚持正确的评价导向与政治方向尤显重要。构建中国的学术评价体系要有鲜明而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强调和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学术评价中的根本指导地位,着力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形成。

    强调学术评价制度的“中国特色”,并不是要否定“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也并非要以狭隘而强悍的政治或意识形态标准来粗暴地消解或抵制学术研究对科学性的追求。恰恰相反,合理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科学评价制度拒绝简单化的政治评价,追求的是科学性与民族性的和谐统一,舆论引领与学术本位的两相观照,并最终达致学术评价的工具导向与价值导向的完美交融。

    学术评价制度必须立基于中国学术实际

    有的学者主张向西方学习和借鉴学术评价体系,但在学习程度上没有把握好,甚至质疑“中国特色学术评价制度”或“中国特色学术评价标准”之提法不能成立的学者,其言下之意可能是,中国的学术评价制度或体系不能没有着眼世界的大视野,应自觉地与国际主流学术评价体系对话和接轨;强调或凸显学术评价制度的“中国特色”,实际上是在“搞特殊”,其实质是在主动降低自身学术评价的标准。

    学者当然要有开放的心态和世界的眼光,在学术研究中要力求打破中外界限,凸显学术的国际化或全球性。因此,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也理应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积极参与国际学术对话和竞争,关注如何在全球知识体系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并对之有范式、思维、丰富的中层理论等方面的贡献。然而,学术研究的国际化绝不意味着本土意识的丧失,更不是对西方学术界亦步亦趋。人文社会科学所构建的宏大知识系统和理论体系终究是要“落地”的,中国本土学术研究的最终落脚点依然是“如何有用于中国社会”。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要拥有经久不衰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就必须要注重对本土生活和经验的提炼与观照。由于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和基本国情的不同,不同的国家、地域、民族之间,在学术研究上存有差异是客观事实。诚如有学者认为的,任何理论与方法都面向具体的问题或现象,都是对某些具体研究实践的归纳和总结。因此,所谓的国际化绝不意味着丧失不同国家或民族的本土关切和实践观照。

    在西方学术话语处于强势地位的当下,我们更应该思考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如何才能保持自己独特的学术品格和生命力。我们固然要有着眼世界的大视野,要把握趋势,增强思维的开放性,并“注重从世界的角度观察中国问题”,但决不能因此就放弃对中国学术自主性的追求。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建立,必须以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理论、中国梦想和中国经验为中心。在这个“前所未有”的伟大时代,中国正在经历着的重大而深刻的社会转型与变革,正是当代中国学术话语体系“自主建构”、寻找和确立社会与问题意识的“内在动力”,也是中国独具特色学术评价体系制定的“有源之水”。

    强调学术评价标准或评价制度的“中国特色”,并非是要自外于全球学术发展的大视野,也不是完全无视和排斥国外的评价方法和体系。恰恰相反,我们的追求是,立基于中国学术的实际,制定符合中国学术语境的评价标准,破除对西方学术话语和学术评价的迷思。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学术评价制度,理性而务实的态度应是,对国外学术评价方法的借鉴和选择应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做到与本土评价方法的合理对接,绝不能搞简单的“拿来主义”,生吞活剥地照搬西方的评价标准。

    强调学术评价标准或评价制度的“中国特色”,绝不是在与世界背离的意义上,而是在重视和凸显与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之评价体系的比较与参照的意义上,建树起自己的本土特征,注重评价体系借鉴与独创的内在衔接。我国的学术评价体系,在做到科学、高效、客观、公正的同时,必须要能体现时代发展规律,能真切地关注和回应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的学术研究和学术评价绝不能“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必须立足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当代世界的变化,把中国和世界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中国与世界的思维转换”,进而在“熔铸东西路径”的努力中开拓自己的“学术新境”。

      地址: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犀安路999号菲律宾环球国际360犀浦校区综合楼  电话:66367413  
  Copyright © 菲律宾环球国际360 - 环球360在线注册. All rights reserved.